▲《坦克世界》中的“野蜂”
各位《坦克世界》的玩家们大家好,都说D系是“动物园”,有大量以动物命名的坦克,其实也可以说是“昆虫记”,因为还有许多以昆虫为名的坦克!名为“野蜂”的自行火炮就是其中之一,它曾经以相当好的机动性外号“跑跑蜂”,成为游戏中一台相当出名的D系坦克。这台“跑跑蜂”的原型,它的设计也很特别。
给大炮加上底盘
▲基于洛林37L运载车的150毫米口径自行火炮
自行火炮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它旨在提高火炮特别是重型火炮的机动性,但直到二战才广为发展。在1942年这个时间点上,各方势力都意识到自行火炮的重要性,德军最先想到把105毫米炮自行化,并且是安装在炮塔里,这和坦克也没什么区别。直到阿尔弗雷德·贝克尔利用缴获的底盘制造了一系列自行火炮,给德军指明了一条新路线——他在洛林37L运载车上安装了更大的150毫米口径重炮。
▲在工厂内组装的“野蜂”底盘
但洛林37L是从法国缴获而来的底盘,适配规格和后期维护都是问题。于是德国人开始设计自己的自行火炮,1942年4月,负责火炮的陆军武器局第4处提出了关于发展自行火炮的看法。德国人认为它们需要具有高机动性,以便能够充分伴随坦克部队,还要可以快速进入战斗状态。这项工作被委托给了经验最丰富的自行火炮开发商阿尔凯特公司。该公司已经与贝克尔有过合作经验,这影响了“野蜂”底盘的概念设计。
▲给“犀牛”和“野蜂”预备的III/IV底盘
阿尔凯特认为,新型自行火炮的发动机应布置在中部,这样可以在车体后部布置战斗室放置火炮、弹药和人员。不过这种布局其实也不太理想,因为一旦需要维护修理,就得拆掉半个车(发动机安装在了火炮炮架下面)。阿尔凯特开发了一种新底盘,设计时参考了IV号坦克的车体,但宽了10厘米,也要更长一些。行走机构和发动机也取自IV号坦克,而变速箱、主减速器和转向机则取自III号坦克。
▲安装了火炮但没安装战斗室的“野蜂”
首台“野蜂”样车完成于1943年年底,整车控制在了22吨重,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,但内部的设计已经可以说是不错了。完全可以说阿尔凯特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尽善尽美了,不过不太一样的是,“野蜂”的乘员配置和坦克有点像,它居然还配备了通信兵,而他的位置比较差,还没有任何观察设备。
▲正在吊装火炮的“野蜂”
“野蜂”战斗室的宽度被设计成与底盘相等,这使得战斗室可以容纳四名炮组成员(炮手、车长和两名装填手)。车内也可以携带18发炮弹和发射药,但考虑到火炮的射速,野蜂会在4-5分钟内打光随车炮弹,这又催生了弹药运输车的设计。弹药运输车其实就是拆掉火炮的“野蜂”,安装位置用钢板封住,必要时可以安装火炮再转换回可供作战的“野蜂”。
▲把备用弹药放在车后的“野蜂”
“野蜂”配用的150毫米口径sFH 18火炮是德军当时的标准师属火炮,高爆弹弹头重达43.52公斤,战斗射速约为4发/每分钟。“野蜂”的战斗室没有顶棚,虽然夏季通风和观察都十分方便,但不利于在雨雪、极寒天气使用,这让它在寒冷的东线有些吃不消。部分早期型号的“野蜂”加装了铁丝网顶盖,防止手榴弹扔进车里。
▲崭新出厂的“野蜂”们
最后一批“野蜂”计划在1945年6月交付,之后计划生产成本更低的“黄野蜂”,也就是把150炮换成“黄蜂”105炮的型号。但“野蜂”在1945年3月就已停产,因为工厂生产线被盟军炸的稀烂。作为应急手段,部分弹药运输车被改装成了自行火炮,因此最终“野蜂”的总产量是个未知数,可能在705到715台之间。
▲一台少见的“黄野蜂”残骸
有趣的是,苏联红军也曾使用过“野蜂”,红军第366自行炮兵团就拥有2台缴获的“野蜂”。更令人惊奇的是,大战的结束并未让“野蜂”的生命走向终结——至少在1967年,还有5台野蜂在叙利亚军队中服役,而它们是法国人接收后作为军售品卖给叙利亚的。这台“跑跑蜂”的原型也真可以说是命途多舛了。
配资实盘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